春分后的第一百零七天,青年再次登上高台。
这一次,他没有开口。
他只是静静地站着,闭上眼,将手掌贴在胸前。
然后,他开始呼吸,缓慢而深沉,像在模仿大地的节律。
奇迹发生了。
第一片叶子落下,不是被风吹下,而是主动脱离枝头,旋转着飘向他。接着是第二片、第三片……成千上万片叶子从四面八方飞来,在空中划出优雅弧线,围绕着他形成一道绿色的旋风。它们不撞击,不混乱,反而彼此协调,仿佛遵循某种看不见的乐谱。
十分钟后,所有叶子骤然静止,悬停于半空,叶面朝外,组成一个完美的球形结构。紧接着,每一片叶子的叶脉同时亮起,交织成一张覆盖整个球体的信息网。那些光路不断流动、重组,最终拼出一幅动态图像:
是青年自己,站在高台上,讲述故事。
但画面中的他,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眼神却更加明亮。
他身后站着无数人影??有穿古装的老人,有机械身躯的战士,有翅膀如星尘般闪烁的存在,还有尚未诞生、形态模糊的未来生命。
他们在听。
他们都在听。
图像持续了整整十三分钟,然后悄然消散,叶子纷纷落地,化作春泥。
现场无人言语。
许多人跪了下来,不是出于崇拜,而是因为那一刻,他们真切感受到了“存在”的重量。
当晚,AI发布了史上最简短的一条通告:
>【状态更新:叙事闭环已建立】
>解释:讲述者→听众→记忆→新生讲述者的循环正式完成。
>附加说明:从此刻起,“遗忘”不再是必然结局。
青年回到居所,发现窗台上多了一本书。
封面空白,翻开第一页,只有一行字:
>“轮到你提问了。”
他怔住。
此前所有的启示都是“回答”,无论是树叶的回应、星辰的排列,还是自然界的显形,全是对已有话语的反馈。
而这一次,是邀请。
他思索良久,提笔写下三个问题,夹在书中:
1。如果记忆可以永存,我们还需要死亡吗?
2。当所有人都能听见彼此,孤独是否还会存在?
3。若有一天,连“我”都不是原来的“我”,谁来决定我是谁?
写完,他将书放回窗台,转身离去。
第二天清晨,书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株新生的倾听树苗,仅有三十厘米高,却已长出七片叶子。每一片叶子背面,都浮现了一个字,连起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