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注释
[1]1870年前后,在俄国的里海已经出现用石油做燃料的轮船,当时只是把地下挖出的石油直接用来燃烧,称之为“黑油”。1882年,英国海军在一次公开会议上提出,燃油将会取代煤炭。
[2]当时美国的石油产量占全球的63%,俄国的巴库占19%,墨西哥占5%。
[3]在当时,这是镇压革命的常态,向他国派兵,既可以避免革命浪潮席卷到自己的国家,也可以借机浑水摸鱼。
[4]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于1922年,所以在此之前我们还不能称之为“苏联”。
[5]在这里我们要解释一下“官僚主义”在本书中的含义。在笔者看来,官僚主义并不单是指官员官老爷式的、不接地气的做派。问题的核心依旧在于利益和权力的错位——官僚机构利用自己手中所掌握的行政权力,把本部门的利益甚至是个人利益凌驾于整个国家之上,通过政府运作让国家利益服务于自己小圈子的利益。
[6]1945年战争结束时,由于战争的破坏以及军事领域的大量消耗,当时的苏联一度需要从奥地利和罗马尼亚进口石油,以弥补国内缺口,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53年。
[7]1956年2月24日,在大会闭幕后,赫鲁晓夫突然要求代表们不要离场。当天深夜,赫鲁晓夫做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因为这个原因,这一报告被称为“秘密报告”。
[8]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最初制定的“六五计划”由于不切实际以及苏共的党内斗争,在进行了三年之后就无果而终。“六五计划”被废止以后,苏联制定了新的七年计划——两年+五年,这是苏联唯一的一个七年计划。
[9][美]迈克尔·伊科诺米迪斯等:《石油的优势——俄罗斯的石油政治之路》,华夏出版社,2009年8月。
[10]不同于沙特和科威特,伊拉克并没有多少富余的石油产能,如果油价大跌,伊拉克无法通过增产来维持外汇储备,油价每下跌1美元,伊拉克的损失就高达10亿美元,一旦油价低于21美元,伊拉克经济就将面临崩溃的危险,也是因为这个缘故,1990年伊拉克对债权国科威特发动了军事入侵。
[11]在面对少数民族叛乱问题上,俄国人并没有多少怀柔的传统。但客观来说,一个国家如果在对外战争中刚吃了败仗,那么在面对这类问题的时候,霹雳手段的确要比妥协更为明智。在政治博弈中,只有强势的一方才真正有资格“妥协”,如果居于弱势,那么“妥协”换来的往往只能是对手的进一步行动——虽然残酷,但是在人类千百年来的政治斗争中,这却是一条基本常识。
[12]这个数字来自苏联解体后媒体“清算苏联暴政”,所以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车臣人在这次迁移中确实吃尽了苦头——俄国文化非常强调复仇,加之当时处于战时状态,车臣人在很多苏联人眼中则是“法西斯的同谋”。
[13]一个油田在开采初期,大多数油藏能依靠油层原始地层压力驱动原油和天然气通过油井管柱自己喷到地面的管道中来,但生产到一定时期油井就会停止自喷。这是因为随着油气的不断喷出,地层内部的压力逐渐降低,当油层的剩余压力降低到低于油井管柱中**给油层造成的回压时,就不能再把原油举升到地面上来。这时继续在这个油田的边部或油层低部位或油井相间的位置打一部分注水井,通过高压注水泵把合格的水注入到与油井出油层相同的层位。一方面用水来占据原先贮存油气的位置,使原油不断被水挤推到油井井底并喷流到地面;另一方面补充油气流出后造成的地下压力损失。这种方法叫“油田注水”。
[14]除此之外,计划中的方案还包括:哈萨克斯坦西部—中国管线,该管线将横穿整个中国大陆向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国家输出石油及天然气;土库曼斯坦—伊朗一杰伊汗管线;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管线;克罗地亚—乌克兰—亚德里亚海管线。
[15]所谓巴尔干化,就是指在冷战结束之后,巴尔干半岛的南斯拉夫联盟,由于民族矛盾最后分裂成若干共和国,而这些共和国之间由于利益冲突又彼此战争不断。
[16]布热津斯基,卡特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77~1981),美国重量级智囊之一。
[17]在苏联时代,克格勃并非单纯是一个情报机构。在苏联的政治架构当中,克格勃完全独立于文官集团和军方之外,对后者起到了监督和制衡的作用,也由于这个缘故,削弱乃至压制克格勃,历来是拉拢苏联官僚集团最好的方式。
[18]当时在车臣举行的“总统”选举,是在将所有的非车臣族裔全部排除在外的情况下进行的。即使这样,杜达耶夫的得票率也仅仅是12%,但他仍顺利“当选”了。
[19]第一次车臣战争期间,俄军共击毙车臣非法武装分子6690人、俘虏471人;击毁对方飞机266架、直升机5架、坦克64辆、步兵战车和装甲输送车71辆、火炮和迫击炮108门;缴获坦克14辆、装甲车61辆、火炮45门。俄军官兵阵亡3826人,伤17892人,另有1906人失踪。损失坦克、步兵战车和装甲输送车250辆。
[20]相对于整场战争的“不靠谱”,俄军对杜达耶夫的“斩首行动”却堪称经典。杜达耶夫通过卫星电话通话时,信号被俄军预警机截获,两架苏24战斗轰炸机迅速起飞,通过手机信号进行定位后发射地对空导弹,杜达耶夫被当场炸死。
[21]2002年11月12日,俄罗斯与欧洲联盟在布鲁塞尔举行的高峰会闭幕,法国《世界报》一名记者在记者会中问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粉碎’车臣游击队的同时,您不担心把平民也一起‘粉碎’掉吗?”普京的回答是:“车臣恐怖分子是一群认为不信伊斯兰教的人都该去死的极端分子,如果你也想成为一名伊斯兰极端分子,如果你想割包皮,你就来莫斯科吧,我们是一个多宗教共存的国家,我们有非常出色的专家,我可以推荐一个给你做手术,他会让你再也长不出来的。”
[22]格鲁吉亚是最早谋求独立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从1988年开始,格鲁吉亚就频繁出现各种街头政治活动。
[23]在第比利斯爆发颜色革命期间,谢瓦尔德纳泽再次向莫斯科求援。然而在此之前,谢瓦尔德纳泽在美、俄之间一直采取首鼠两端的态度,在里海石油管道和车臣问题上都严重损害了俄罗斯的利益,出于这个原因,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普京拒绝了谢的请求——在大国和小国的政治博弈中,大国的着眼点始终应该放在大势上,即在地缘政治中牢牢掌握主动权,最忌讳的就是把注意力局限在小国内部的政治斗争上,因为这样一来,很可能就会被对方的政客牵着鼻子走,最终落个为他人作嫁衣的下场。
[24]乌克兰当时站在了西方国家一边,在俄黑海舰队出击波季港之后,乌克兰曾威胁要禁止俄罗斯继续使用位于克里米亚半岛的萨瓦斯托波尔港,这一举动为后来乌克兰危机中克里米亚脱离乌克兰并入俄罗斯埋下了伏笔。
[25]“以正确的态度学习军事技能”是列宁的名言。
[26]大航海时代发现的美洲大陆被称为“新大陆”,相对于这个概念,亚、非、欧三大洲则可被并称为“旧大陆”。
[27]当时共十张弃权票,其中包括中国。
[28]在日本文化当中,天皇一直被塑造为天照大神的子孙,也就是在人间的神,因此天皇就是日本人的精神依托,正由于这个原因,就是在大族擅权的幕府时期,也没人动过废黜天皇的念头。明治维新之后,军部力量迅速崛起,但是他们也必须依托天皇才能获得合法性——1936年的“2·26兵变”,这是由于天皇亲自要求镇压,使得政变者失去了合法性,才迅速宣告失败。而这样的问题,在伊斯兰文化圈中是完全不存在的。
[29]1970年,叙利亚再次政变,哈菲兹·阿萨德(现总统巴沙尔·阿萨德之父)上台,老阿萨德同样奉行亲苏政策。
[30]巴格达条约组织由美国牵头建立,成员国包括土耳其、伊拉克、巴基斯坦、伊朗及英国,同北大西洋公约和东南亚条约组织一样,基本思路就是通过军事条约,联合众多的国家,组成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封锁线。
[31]同时达成的另一个协议是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埃及对此并不感兴趣,仅仅表示了支持,但并没有参与。
[32]工业化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进程,为了实现生产力的飞跃,短时期国家资源必然要集中于一处,因此在工业化初期,底层民众往往不但享受不到多少成果,生活水平还会因此下降,最经典的例子就是英国工业时代早期的“羊吃人”。对当时的埃及来说,在承受了工业化前期的成本之后,一场战争却将成果否定得干干净净,因此出现信任危机也就不难理解了。
[33]1979年《戴维营协议》签署之后,埃及向西方国家完全开放了市场,薄弱的本国制造业因此受到严重冲击,由此埃及开始了去工业化进程,海外援助以及旅游业和苏伊士运河的税收成了国家的经济支柱。
[34]2011年1月25日开始,埃及民众爆发了一系列街头示威、游行、集会、罢工等抗议活动,向政府表达不满。由于当日正值埃及法定警察假日,所以一个名为“4月6日青年运动”的组织选定该日作为示威活动开始的日子。抗议示威活动在开罗和亚历山大最为激烈,在埃及的其他城市也有明显的抗议示威活动。超过100万人参与了此次抗议。这一事件最终导致当时的总统穆巴拉克被迫下台并被投入监狱,埃及国内局势也由此陷入混乱。
[35]在埃及改弦更张后,叙利亚事实上成为苏联在中东唯一一个可靠的盟友,也是苏联保持在中东发言权最后的抓手,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卖队友”的行为显然不符合苏联的长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