妫辕不着急,反而让曹阿知加倍担心。
两军对峙了两个月,真正的交锋却只有十一次。妫辕的军队似乎并不是来打仗的,而是想在即墨城下修建一座连营。
曹阿知明白,自己完全低估了妫辕。妫辕作为一个贱民,却十分精通兵法,他知道曹阿知远赴重洋到达即墨,补给全部依靠船只运送——实际上曹阿知的船只根本无法做到源源不断地从矮国运送粮草。
而即墨城下的百姓,早已经逃散,在逃散之前,春麦已经收割。
即墨城内已经开始断粮,即墨的士兵在挨饿。曹阿知是泰朝后裔,并非是矮国土著贵族。这些士兵远离家乡来到异国打仗,现在粮草不济,战事受挫,士气早已经低迷不堪,随时有兵变的可能。
妫辕的连营已经逼近即墨城墙不到二十丈,曹阿知看到妫辕的军队在后方不断地运送木材,将这些木材削尖之后,架起十字木杈,连绵地摆布在营盘前方。曹阿知的心情稍稍平复,在他看来妫辕亦不过如此,到现在还在担忧他会从即墨城内强攻妫辕的阵营。
但是第二天,当曹阿知看到妫辕军阵前一夜之间拔地而起的高高木台之后,不禁面如死灰。从这一日开始,高出即墨城墙三丈的木台上,妫辕军队的弓箭手射向即墨城中的羽箭便无休无止。
曹阿知不知道的是,修建高台是妫辕和揭族军民所擅长,当年在青城山,揭族在蜀王驱使下修建了两年的龙台,妫辕早已从中吸取了经验,并且运用到战场之上。
曹阿知一直等不到颐郡登陆的援军,这些由矮国武士组成的士兵,已经失期了半月。曹阿知这才发觉自己远远低估了妫辕。
重阳节后七日,妫辕军高台上的弓箭手停止了放箭,曹阿知在举着盾牌的护卫护送下走到了城墙高处。高台上妫辕身披盔甲站立,与曹阿知之间只有二十丈的距离,两人相互高声交谈,并无滞涩。
妫辕看见曹阿知登上城头,放声喊话:“大扶国王曹阿知,尔若三日内东渡回返矮国,本将不会追击。”
曹阿知见妫辕语气如此傲慢,内心升起不祥之兆。
曹阿知故作镇定,对着妫辕高声说道:“两军交战,还未分个胜负,为何将军要本王退军?”
妫辕对曹阿知说:“本将准备了一些礼物,恭送大扶国王回国。”
曹阿知尚不明白妫辕意欲何为,只见妫辕一挥长臂,从妫辕军的后方,徐徐推来几台投石车。
这些投石车并不巨大,但是之前妫辕一直没有使用,看来妫辕现在要孤注一掷,用这些投石车作攻城的最后一击。
曹阿知的护卫看见投石车,立即举起盾牌将曹阿知遮盖。这番举动倒不是为了让曹阿知躲避投石车掷来的飞石,人力的盾牌绝对无法抵挡投石车的威力,而是让妫辕军队无法看清曹阿知的方位,集中攻击目标。
几声绷弦响过,妫辕军中的投石车摇臂旋转,无数石块从空中飞舞,朝着城头落下。曹阿知的护卫全部举起盾牌,曹阿知在盾牌下弯腰疾走,准备退下城墙。
但是飞石落下,击到盾牌之上,却无甚威力,既没有将盾牌击穿,也没有将护卫砸成肉泥。无数咚咚声响之后,这些柔软的“石头”,被盾牌遮挡,全部滚落在城墙的地面上。
低头行走的曹阿知,看到无数圆形的物事在地面滚动,其中一个滚到了曹阿知身前,曹阿知这才看清,投石车投掷过来的并非是飞石,而是一颗颗头颅,这些头颅满脸血污,头顶光秃,左右两缕发髻,正是矮国的武士。
曹阿知身体瘫软在地上,知道自己西征的行动,到此为止。
当妫辕把洛阳之战,篯铿战败,灰飞烟灭的书信,绑缚在羽箭上射入即墨城后半日,即墨城头传来击缶的声音。缶声先是三声长,停歇片刻后,又响了三声。随即是一声击碎缶器的声音。
妫辕站在高台上,脸色镇定,没有一丝的喜悦之色。他微微抬手,裨将走近妫辕。
午后,妫辕和揭族匈奴联军,全部站立到即墨城下。城门开了,曹阿知手举一根树枝,从城门中走出来。
曹阿知并非大景国的将领,妫辕按照惯例,承认曹阿知的大扶国王身份,以胜国之礼纳降。
曹阿知走到妫辕面前,将树枝举过头顶,妫辕跳下马来,接过树枝。曹阿知无奈,准备以败军之礼下跪,被妫辕扶起。
受降仪式草草结束。接下来,妫辕接收即墨城郭。两日后,妫辕大军监送曹阿知的大扶国军队到了沧海之滨。
海边停泊着几十艘战船。
大扶国的军队陆陆续续登上了船只。
在海边的营帐中,妫辕以主人的身份,为曹阿知送行。无论如何,曹阿知是前泰朝皇帝后裔,妫辕以国君的礼仪相待。
作为一个揭族的贱民,能够以胜利者的姿态凌驾于泰殆帝后裔之上,可称是妫辕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妫辕向曹阿知说:“五千矮国武士深入大景境内,此举绝不能为大景所容,因此全部予以斩杀。殿下不要怪罪于在下。”
“两军交战,死伤难免,”曹阿知说道,“将军气度非凡,能够放过我麾下士兵,已经是感激不尽。”
妫辕举起酒樽,一饮而尽。曹阿知也干了酒樽。
两人将酒樽都摔在地上,曹阿知拱手对妫辕说:“就此告辞。”
“依我之见,”妫辕说,“殿下既已在矮国自立为王,就不要回来卷入大景天下的纷争。”
“我不会回来了,”曹阿知说,“曹氏一族在矮国经营数代,势力根深蒂固,今后我就在矮国做一个化外之地的藩王。”
“如此最好。”妫辕点头,“矮国闭塞,族人蒙昧,殿下在矮国为王,是上上之策。”
“蒙将军的仁厚,让我得以全身而退,”曹阿知说,“作为报答,我告诉将军一件事情。”
“殿下请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