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那头顿了一下,“你怀疑他还在搞类似的操作?”
“我不知道。但我得确认。”
“行,我明天一早就去查。”
挂了电话,她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窗外城市灯火通明,玻璃映出她的脸。
这不是第一次被人算计。
但这一次,她提前看见了痕迹。
第二天上午,周默发来消息:李仲文上周见了两家风投,其中一家正在考察脑机接口项目,估值八千万,对赌条件极为苛刻——两年内必须完成临床试验,否则创始团队股权清零。
沈知微看完,立刻调出那家公司的公开信息。法人代表是个年轻人,姓陈,去年刚从国外回来。照片上的他笑容干净,眼神坦诚。
像极了当初的她。
她起身走到白板前,拿笔写下几个名字:李仲文、陈默、远舟资本过往案例、对赌陷阱模式。
一条线连下来,清晰得可怕。
这些人不是偶然碰上李仲文的。他们是被选中的。
选中标准很简单:有技术、缺资金、急于落地成果。最容易答应对赌条款。
而李仲文,就是那个递刀的人。
她坐回位置,打开电脑,搜索陈默的学术背景。一篇发表于去年的论文跳出来,研究方向是神经信号解码。署名单位是某知名实验室,导师名字她认得——是国内脑科学领域的权威。
但奇怪的是,这篇论文没有被任何主流期刊收录。
她点开原文,仔细看了一遍。数据完整,逻辑严密,结论也有创新性。唯一的问题是,实验样本量只有三人。
太小了。
正常情况下,这种规模的研究不会单独发成果。除非……有人急着用它融资。
她心头一紧。
下午三点,周默回电:“查到了。李仲文和那家风投的负责人吃过两次饭,第二次带了陈默一起。饭局结束当晚,风投就提交了尽调申请。”
“尽调结果呢?”
“还没出。但对方要求一周内签约,说是‘错过窗口期就撤资’。”
沈知微沉默几秒,“安排一次见面。我要见陈默。”
“你现在过去?”
“现在。”
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陈默比视频里更瘦,握手时掌心有点汗。坐下后第一句话是:“沈总,我知道您最近打赢了一场官司。很多人都在说您。”
沈知微点头,“我也听说你的项目。很有前景。”
“谢谢。我们团队花了五年,终于把算法跑通了。现在只差临床验证。”
“所以愿意接受对赌?”
陈默低头搅了下咖啡,“没办法。大公司不肯投高风险项目,政府补贴又慢。我们等不起。”
沈知微看着他,“你知道李仲文之前做过什么吗?”
“他帮不少人融到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