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让你做短视频,你科普黑暗森林 > 第186章 如何跟外星人打交道二(第1页)

第186章 如何跟外星人打交道二(第1页)

通常情况下,人类很难在长期战爭中,將超过几个百分点的经济和人口投入到战爭產能中——这也是我之前假设將1%资源用於建造战舰的原因。但如果所有建造和战斗任务都由机器人完成,那么投入战爭的经济比例可能轻鬆达到99%,並且能够持续作战数百年——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在没有超光速旅行的情况下,即便是与最近的恆星系统开战,也需要至少数百年的时间。

这也意味著,一个文明无需存在太久,就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人类的人口如果需要,可以快速增长——如果每一代都以最大速度增长,那么在32代(约800年)后,人类的数量就足以填满一个戴森群,成为一个能够容纳数千亿亿人口的2型文明——相当於现在地球上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地球规模”的人口数量。有趣的是,当人类的第一批殖民飞船刚刚抵达邻近恆星时,就可能已经达到这样的规模。

而机器的复製速度可能会更快。像人类这样的文明,只要掌握了相对简单的自我复製机器技术(如果到本世纪末还无法掌握这项技术,我会感到非常惊讶),就能以远超人类的速度扩张。

当然,这里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热量”——这些小型机器在吞噬月球和行星来复製自身和建造其他物品时,会產生大量热量。如果热量过高,机器就会融化,因此复製速度不可能无限快。

但无论如何,一个刚刚进入“银河系舞台”的新兴文明,在殖民哪怕一颗恆星之前,就可能已经能够投入数十亿艘战舰参与战斗。

你可能会认为,不需要这么多战舰——只需向敌方系统边缘派遣一艘携带自我复製机器的小型飞船,在那里建造舰队,然后发起攻击即可。但这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目標系统很可能也拥有同样的能力,並且占据“主场优势”——它们已经拥有庞大的舰队,控制著所有资源,很可能还在整个系统部署了监测设备和前哨站。

不过,也可能出现一种奇特的衝突形式:自我复製机器之间的对抗,类似於病毒与免疫系统,或是计算机病毒与网络安全系统之间的较量。

此外,大规模自动化还带来了另一个范式转变:总体而言,战爭变得不那么常见,全面衝突更是如此。这是因为现代武器的破坏性极强,而文明的结构也变得更加复杂。

在原始时代,你可以攻击某个部落,杀死他们,夺取他们的土地——而土地在当时是核心生產资源。但在现代,战爭的“收益”大幅降低,因为大多数有价值的资產都是人工构建的,如工厂、製成品、数字媒体和摩天大楼等——这些资產远比数百万英亩的农田和森林脆弱。

另一方面,核武器、生物武器等先进武器不仅能摧毁军队和农田,还能彻底摧毁我们珍视的精密製成品和训练有素的劳动力。

或许这样说有些愤世嫉俗,但现代社会之所以能维持相对和平(死於战爭的人口比例远低於歷史上任何时期),很可能不仅因为人类变得更加“道德”和“开明”,还因为现代战爭使得“征服”变得无利可图。

我们通常会假设,未来文明会更加和平——原因同样有两点:它们变得更加明智,同时也掌握了更具破坏性的武器。

然而,如果战爭主要由半智能机器执行,情况可能会相反,战爭频率可能会上升。因为只要能贏得战爭,你根本不在乎一场战斗是否会摧毁你一半的舰队——你的机器人会收集己方和敌方战舰的残骸,重新建造新的战舰。当然,修復过程中总会有大量物资损失——有些残骸可能散落过远,或被汽化,难以回收利用——因此,你也不会完全“无所谓”。

另一方面,我特意使用“半智能机器”这个词,是因为虽然战斗无人机的“智能”越高越好,但这也带来了风险——比如机器叛乱,或是当人们开始质疑“让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慧替我们送死是否道德”时,可能引发的內部反抗。不过,我们也不应假设大多数战斗单位都具备高度智能。

在一场衝突中,可能只有少数类似“旗舰”或“指挥控制舰”的单位拥有真正的“大脑”——无论是人工智慧,还是由人类操控。但正如我们经常討论的那样,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可能非常模糊。这些“指挥官”甚至可能將自己的意识备份存储在其他地方,因此对“死亡”的担忧会大大降低。

除了爭夺资源,战爭的动机还可能是种族灭绝,但除此之外,常见的意识形態或经济动机可能依然適用——只是会根据外星文明的特点进行调整。

在武器方面,可供选择的“致命手段”有很多,比如相对论杀伤飞弹、尼科尔森光束,以及各种智能武器、自我复製机器、数字病毒等。

这也意味著,每个恆星系统都可能需要部署数十亿甚至数万亿艘战舰——因为你需要將这些战舰分散部署在整个系统中,甚至深入深空,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被一次性摧毁的风险,同时確保所有战斗都能在系统边缘进行。

例如,如果你在奥尔特云中(距离恆星约1光月)部署了1万亿艘战舰或太空堡垒,那么每艘战舰之间的距离仍有数百万公里——比地月距离还要远,这意味著需要巡逻和监控的空间极为广阔。如果將这个“防御泡泡”扩大到恆星之间的中点(即恆星系统的“自然边界”),那么战舰之间的距离会进一步扩大到行星际尺度。

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討论的最后一点:边界。太空绝大部分是真空,儘管你可能会在奥尔特云中的每一块山大小的冰质天体上都建立前哨站和殖民地,但你的核心系统仍然只是一个极小的区域——大约是距离恆星1光天以內的空间。这个区域的体积是大多数恆星系统宜居带的数百万倍,也是科幻作品中通常描绘的“有人居住区域”。

然而,即便如此,1光天体积的空间,也只是一个恆星系统“宣称拥有”的空间(以恆星间中点为边界)的十亿分之一。因此,你需要將防御力量分散部署在这个更广阔的区域,以確保衝突不会蔓延到靠近恆星的核心区域。但这些广阔的“边缘区域”可能会被视为类似“国际水域”的存在——尤其是考虑到恆星之间的相对运动非常频繁。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个大致呈球形的“星际帝国”可能並没有太大优势——儘管这种结构可能让你更容易在边界集中兵力,缩短通信时间。因为每个恆星系统就像是散布在太空中的“房屋”,彼此之间相隔数万公里,而包含恆星和类地行星的宜居带,只是“房屋”中一个极小的“壁橱”。

我们通常会假设,未来文明会更加和平——原因同样有两点:它们变得更加明智,同时也掌握了更具破坏性的武器。

然而,如果战爭主要由半智能机器执行,情况可能会相反,战爭频率可能会上升。因为只要能贏得战爭,你根本不在乎一场战斗是否会摧毁你一半的舰队——你的机器人会收集己方和敌方战舰的残骸,重新建造新的战舰。当然,修復过程中总会有大量物资损失——有些残骸可能散落过远,或被汽化,难以回收利用——因此,你也不会完全“无所谓”。

另一方面,我特意使用“半智能机器”这个词,是因为虽然战斗无人机的“智能”越高越好,但这也带来了风险——比如机器叛乱,或是当人们开始质疑“让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慧替我们送死是否道德”时,可能引发的內部反抗。不过,我们也不应假设大多数战斗单位都具备高度智能。

在一场衝突中,可能只有少数类似“旗舰”或“指挥控制舰”的单位拥有真正的“大脑”——无论是人工智慧,还是由人类操控。但正如我们经常討论的那样,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可能非常模糊。这些“指挥官”甚至可能將自己的意识备份存储在其他地方,因此对“死亡”的担忧会大大降低。

除了爭夺资源,战爭的动机还可能是种族灭绝,但除此之外,常见的意识形態或经济动机可能依然適用——只是会根据外星文明的特点进行调整。

在武器方面,可供选择的“致命手段”有很多,比如相对论杀伤飞弹、尼科尔森光束,以及各种智能武器、自我复製机器、数字病毒等。

这也意味著,每个恆星系统都可能需要部署数十亿甚至数万亿艘战舰——因为你需要將这些战舰分散部署在整个系统中,甚至深入深空,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被一次性摧毁的风险,同时確保所有战斗都能在系统边缘进行。

例如,如果你在奥尔特云中(距离恆星约1光月)部署了1万亿艘战舰或太空堡垒,那么每艘战舰之间的距离仍有数百万公里——比地月距离还要远,这意味著需要巡逻和监控的空间极为广阔。如果將这个“防御泡泡”扩大到恆星之间的中点(即恆星系统的“自然边界”),那么战舰之间的距离会进一步扩大到行星际尺度。

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討论的最后一点:边界。太空绝大部分是真空,儘管你可能会在奥尔特云中的每一块山大小的冰质天体上都建立前哨站和殖民地,但你的核心系统仍然只是一个极小的区域——大约是距离恆星1光天以內的空间。这个区域的体积是大多数恆星系统宜居带的数百万倍,也是科幻作品中通常描绘的“有人居住区域”。

然而,即便如此,1光天体积的空间,也只是一个恆星系统“宣称拥有”的空间(以恆星间中点为边界)的十亿分之一。因此,你需要將防御力量分散部署在这个更广阔的区域,以確保衝突不会蔓延到靠近恆星的核心区域。但这些广阔的“边缘区域”可能会被视为类似“国际水域”的存在——尤其是考虑到恆星之间的相对运动非常频繁。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个大致呈球形的“星际帝国”可能並没有太大优势——儘管这种结构可能让你更容易在边界集中兵力,缩短通信时间。因为每个恆星系统就像是散布在太空中的“房屋”,彼此之间相隔数万公里,而包含恆星和类地行星的宜居带,只是“房屋”中一个极小的“壁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