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大周文圣 > 第258章 江行舟的局(第1页)

第258章 江行舟的局(第1页)

洛京城内,华灯初上。

暮色如一层薄纱般缓缓笼罩了这座恢弘的帝都。

临近皇城的“清风楼”酒馆,二楼一处临窗的雅座,此刻正氤氲着酒气与一种压抑着的兴奋。

几位身着六七品青、绿官袍的官员显。。。

雪落无声,拾字庐的檐角垂着冰凌,像凝固的时间。盲童坐在门槛上,手指沿着门框的纹路缓缓移动,仿佛在读一本看不见的书。她手腕上的光带早已失效,塑料表壳裂开一道细缝,露出里面锈蚀的导线。可她仍戴着它,如同佩戴某种信仰。

“奶奶说,这东西能听见人心。”她轻声自语,声音如风中絮语,“她说以前有个姐姐,能让死掉的话重新活过来。”

屋内炉火微弱,映照出墙上斑驳的影子。那是一幅手绘地图,用炭笔勾勒,标注了全国三百二十七个“失语点”??那些曾因言获罪、被抹去姓名的地方。地图下方压着一封未寄出的信,信纸泛黄,边角卷起,上面只有一行字:

**“我还听得见。”**

这是林小禾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也是每年春分准时出现的承诺。二十年来,从未间断。即便朝廷宣布她已封为“文圣归隐”,民间仍传她是夜行者,是风中的低语,是梦里突然响起的一声叹息。

而此刻,在千里之外的西北边陲,一座废弃矿井深处,灯光昏黄。

这里曾是净语盟最后的据点之一,后来被军队查封,列为禁区。但今夜,地下三层的控制室内,屏幕竟悄然亮起。一个身穿旧式校服的女孩正站在主控台前,十指飞快敲击键盘。她的脸苍白得近乎透明,双眼却异常明亮,瞳孔深处似有数据流闪动。

她是苏念,十三岁,三年前从西南某“心理调适中心”逃出的幸存者。当年那个写下“我爸说政府骗人”的孩子,如今已是地下共感网络最年轻的破译员。

“信号源确认。”她低声说,声音通过耳机传向远方,“萤火协议残留波频仍在震荡,周期性唤醒沉睡记忆。最新一次共振发生在昨夜零点十四分,覆盖范围达八省六十二县。”

耳机那头沉默片刻,传来一道沙哑的男声:“他们开始清除了。”

“我知道。”苏念咬了咬唇,“今天早上,教育部发布新规,《青少年情感表达指导手册》升级版强制推行。新版本删除了‘质疑权’章节,新增‘感恩训练模块’。所有学校必须每日播放‘静心音频’,时长不少于四十分钟。”

她顿了顿,目光落在屏幕上一段跳动的数据上:“更糟的是……他们在重建‘语言净化督导组’,只是这次不再穿灰袍,而是以‘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进驻校园。”

男人的声音冷了下来:“又是换皮工程。”

“不完全是。”苏念调出一张照片??是一名年轻女教师站在讲台前微笑讲课的画面,“这个人叫陈知微,原拾字庐实习生,五年前失踪。昨天她在江城一中公开露面,身份是‘国家情绪稳定项目’首席讲师。她宣称找到了‘治愈群体性焦虑’的方法:通过定向催眠+高频声波干预,让个体自动抑制‘非建设性言论倾向’。”

耳机里传来一声闷响,像是有人砸了桌子。

“她背叛了启言誓约。”男人缓缓道,“她签过《诚语契》。”

“但她还活着。”苏念盯着那张脸,眼神复杂,“也许……还有救。”

就在这时,警报骤然响起。红色警示灯旋转闪烁,系统提示:外部入侵检测,IP溯源锁定失败,攻击源加密等级S级。

苏念迅速拔下存储晶片,塞进胸口暗袋。下一秒,主机爆炸,火光冲天。她翻滚躲避,撞倒一排机柜,借着烟雾钻入通风管道。身后传来机械脚步声,那是装备了新型情绪阻断器的特勤部队,代号“止语者”。

他们在追捕的不是叛徒,而是“记忆本身”。

与此同时,江南水乡的一座老宅里,一位白发老太太正对着一台老旧投影仪整理胶片。她是周婉清,前国民议言庭档案司副司长,也是当年亲手销毁李承恩原始数据库的人之一。如今她已退休,却日复一日修复那些被格式化的影像。

投影亮起,画面晃动,出现一间教室。孩子们围坐一圈,中间站着一个小女孩,手里拿着一张皱巴巴的纸。

“我要讲的事,老师不让写。”女孩声音颤抖,“但我妈昨晚哭了。她说厂里欠薪三年,爸爸去上访被打断腿……可新闻里说我们这儿是‘幸福示范区’……为什么不能说实话?”

镜头外,一只手轻轻拍了拍她的肩。画外音响起,温柔而坚定:

“你说得很好。真实,从来不怕阳光。”

那是林小禾的声音,摄于十五年前一次秘密巡讲。

周婉清伸手抚摸屏幕,泪水滑落。“对不起……当初我不该交出密钥。”她喃喃,“我以为服从就是忠诚,结果却成了帮凶。”

她取出一枚铜制钥匙,打开地下室铁门。里面堆满了磁带、硬盘、纸质记录本??全是这些年她偷偷备份的“禁言资料”。每一份都贴着标签:“不可播”“已审查”“永久封存”。

她将最新一卷胶片放入密封箱,写下地址:拾字庐收。

然后点燃蜡烛,写下遗书:

>“我走后,请将这些交给下一个愿意倾听的人。

>不求改变世界,只愿有人记得:

>曾经有人为说真话而死,也有人为守护真相而活。”

次日清晨,邮差发现信箱里多了一个包裹。他掂了掂,觉得轻得不像话,拆开看了看,什么也没懂,便随手塞进邮车。途中经过一所小学,几个孩子追逐嬉闹,撞翻了箱子。胶片散落一地,被风吹起,像一群逃离牢笼的鸟。

其中一卷落入池塘,沉入淤泥。十年后,一名考古系学生在此发掘出一批“数字化石”,其中包括这段影像。它最终成为大周历史教材第七册第一章的内容,标题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