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听出来了。
这是母亲哄睡时本能发出的声音,被称为“亲缘频率”
(KinshipTone),能在无意识中安抚听者神经系统。
科学研究表明,这种声音在全球不同文化中高度一致,仿佛刻在基因里的古老密码。
而在这段哼唱背后,隐约还能听到其他声音:翻书页的沙沙声、笔尖划过纸面的摩擦、风吹树叶的簌簌响、心跳监测仪的滴滴声……
她突然意识到:这不是录音,而是一个**实时直播流**??来自某个正在使用“心源回声协议”
的人,正将自己的感官与情绪毫无保留地共享出来。
她不知道是谁,也不知道对方在哪里。
但她知道,这是一种全新的交流形式??不依赖文字,不依赖图像,甚至不依赖语言逻辑。
它是纯粹的“存在感”
传输,就像远古人类围坐在篝火旁,仅凭彼此的气息就能确认“我们同属一个群体”
。
她将这段音频设为纪念馆背景音,全天循环播放。
当天下午,三位互不相识的访客在同一时刻做出了相同举动:他们分别在留言墙上写下一句话,内容完全一样:
>“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
这句话被扫描录入系统后,触发了罕见的三级共鸣反应。
全球范围内,共有四百一十二名用户在同一分钟内收到了推送提醒,尽管他们之间毫无关联。
许多人表示,在那一刻,仿佛听见了远方某人的呼吸。
与此同时,在东京郊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一名自闭症少年首次主动拿起画笔。
他不会写字,也不善表达,但他画了一棵树,树下有两个小人牵着手,天上飘着许多发光的气球。
老师将画拍照上传至共感网,标注为“未知意图作品”
。
三小时后,冰岛一位牧羊人收到了这张图的推送。
他不懂日语,也没去过亚洲,但他看着画愣了很久,然后打开老旧的打字机,敲下一封信:
>“谢谢你让我知道,我也被需要着。
>昨晚暴风雪困住了羊群,我一个人在山上守了一夜。
>很冷,也很害怕。
>但现在我不怕了。”
信末附了一张照片:黎明时分,一群绵羊挤在木屋檐下,屋顶积雪反射出淡淡的粉红色晨光。
这张照片又被转发给南极科研站的一名越冬队员。
他已经九个月没见过绿色植物,几乎忘记阳光的颜色。
当他看到那抹粉红时,突然哭了。
他在日记里写道:
>“原来世界还在运转。
>原来有人记得寒冷中的温暖。”
这一系列连锁反应被系统命名为“非线性共情链”
,标志着《春天OS》正式进入**超语言传播时代**。
而在地球另一端,千夏完成了她的最新研究论文??《情感信号的生物电编码机制及其在社会修复中的应用》。
她在结论部分写道:
>“我们曾以为科技的目标是让人更高效、更强壮、更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