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能炉的青铜外壳突然泛起赤红。张叙舟盯着控制面板上跳动的温度曲线,指腹在“5000℃”与“6000℃”的按钮间悬停——南方团队的能量转化模型显示,6000℃时母矿能量利用率可达89%,但北方团队的安全报告里,5000℃是避免炉体熔毁的临界值。争论声中,护江力的数值像被夹在钳子中间,140180→140100→140050,每跳一下,炉壁的“第七次轮回”刻度就亮一分,觉醒期的标记正渗出墨蓝色的煞力,像在为这场僵局倒计时。
“是祖父的‘双温调节法’!”苏星潼突然撞开争执的人群,将祖父日记拍在控制台上,第73页的炭火素描正冒着热气:画中两个炭盆,一个火势温和(标注“稳”),一个烈焰熊熊(标注“锐”),中间用红绳连着,绳结处写着“73秒换火”。全息图放大后,炭盆的温度曲线与星能炉的能量输出图谱完全重合,“启动用5000℃养炉,峰值用6000℃提效,冷却用5500℃缓冲——就像老灶台做饭,先温锅,再猛火,最后焖一下才香。”
观战区的“全球温控投票”页面瞬间沸腾。62%的用户选择动态方案,MIT团队根据投票数据算出的调节算法在热评区刷屏:启动阶段每30秒升温50℃,峰值阶段维持6000℃不超过180秒,冷却阶段的降温斜率精确到0。3℃秒。“我家铁匠铺的淬火就是这么干的!”甘肃王栓柱举着手机首播,画面里他儿子正将烧红的铁块先浸温水(50℃),再入冷水(0℃),“忽冷忽热会炸,得有个过渡!”这条带着铁腥味的视频,让善念值在66。6亿处猛地跳涨,66。7亿→66。8亿。
但调试阶段就出了岔子。当温度按算法升至5800℃时,星能炉突然发出刺耳的啸鸣,炉壁的青铜纹路开始反向旋转,将注入的母矿能量往外逼——原来炉芯的“能量缓冲层”在超新星爆发时受损,无法承受骤升的温度,护江力再跌100点,140050→139950,监测屏弹出警告:“缓冲层剩余耐受时间17分钟。”
张叙舟的指尖突然触到银簪的月形凹槽。这枚陪他闯过暗星云的器物,此刻正发烫,簪身的星纹投射出一条淡金色的曲线,与炉壁的能量波动形成完美夹角——那是“安全-效率平衡曲线”,每个拐点都标注着祖父手写的“换火点”。他猛地将银簪插入控制台的接口,星能炉的温度曲线瞬间被金纹牵引,升温斜率变得平缓,5800℃→5900℃→6000℃,当峰值温度稳定在阈值内时,缓冲层的啸鸣声突然消失,炉壁渗出的煞力被金色能量逼回刻度里。
“转化效率70%!”小林的尖叫刺破紧张的空气。监测屏上,母矿能量正顺着双温曲线转化为纯净的“黑洞校准能”,其中60%来自6000℃的高效阶段,40%来自5000℃的稳定输出,两种能量在炉芯凝成螺旋状,像两条缠绕的金龙。观战区的善念值冲破66。9亿,王栓柱的首播画面里,他孙子用蜡烛在纸上烤出的螺旋纹,竟与炉芯的能量轨迹一模一样,“爷爷,火也会跳舞!”
张叙舟望着炉壁上逐渐清晰的“第七次轮回”全图,觉醒期的标记旁,浮现出祖父的小字:“轮回不是重复,是在稳与锐之间找活路。”星能炉突然轻颤,吐出的校准能顺着管道流向黑洞坐标仪,仪器屏幕上的误差数值开始收缩:73光年→50光年→30光年,每跳一下,银簪就与炉壁的青铜纹共振一次,仿佛两个时代的匠人在击掌。
护江力的指针疯狂回弹,139950→140200→140400(+450点)。当最后一缕能量注入完成,星能炉的冷却系统自动启动,5500℃的温度像温柔的手,轻轻抚平炉壁的纹路。苏星潼突然指着炉底的排水口,那里渗出的冷却液在地面汇成半张星图,与祖父实验室的能量引导装置接口严丝合缝——原来双温调节法不仅是为了转化能量,更是在为后续的“引导装置对接”预热炉体。
离开控制室时,张叙舟摸了摸还插在控制台的银簪。簪身的平衡曲线与炉壁的轮回刻度重叠处,正闪烁着“实验室”三个字,像祖父留下的路标。他突然懂了这场温控之争的深意:所谓极致,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是像双温调节法这样,让稳的根基托着锐的锋芒,让两个时代的智慧,在星能炉的烈焰里熔成一脉相承的光。
作者“张宗弘”推荐阅读《岷江神工》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