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医!”
“御医!”
“快些过来御医!”
花间小筑内,李成出声大喊,带着一些焦急。
话说,虽然他在此之前就已经是提前给了赵匡胤,以及赵德昭父子二人,做出来了诸多的暗示,乃至于。。。
倒计时七十一小时五十九分。
林昭没有合眼。他坐在老槐树下,膝上摊着父亲那本显影的日记,手指一遍遍抚过最后几行字,仿佛想从墨迹中汲取某种力量。电子徽章悬浮在胸前,叶片已尽数绽放,白光如呼吸般明灭,与南极射出的光柱遥相呼应,形成一道无形的数据桥梁。全球心灯云用户数正以每分钟百万级的速度攀升??九千八百万、九千九百万……距离一亿门槛,仅剩微弱差距。
可他知道,敌人不会坐视。
凌晨三点十七分,警报再响。不是来自卫星,而是直接嵌入神经感知系统的一道刺痛。李砚的声音断续传来,夹杂着电流杂音:“林……林昭……我们被反向渗透了!‘忏悔流’里混入伪造条目……有人在用AI生成虚假告白……把真实供述淹没在谎言洪流里!”
“谁干的?”林昭问,声音冷静得不像自己。
“不知道……但编码特征指向一个代号‘守静者’的旧派组织。他们不反对净史工程,反而认为……我们正在摧毁秩序的根基。”
沈璃接通画面,脸色铁青:“更糟的是,某些国家开始立法限制‘情感共鸣传播’,称其为‘集体心理煽动’。法国关闭了三座接入心灯云的公共记忆馆;美国国会提出《真相稳定性法案》,要对‘未经验证的历史陈述’征收高额税赋。”
林昭闭上眼。他听见风中有哭声,不是幻觉,是千万人记忆共振产生的次声波,在空气中震颤。巴西贫民窟的涂鸦正在褪色;韩国校园的樱花一夜凋零;加拿大原住民遗骸旁的石板重新沉入地下??压制又来了,这一次,披着“理性”与“稳定”的外衣。
但他也看见希望。
王小川彻夜未归。清晨五点,他带着一群年轻人回来,手里捧着几十台改装过的老式收音机。“我们做了‘共声机’,”他喘着气说,“不用联网,靠短波共振传递记忆片段。只要有人说出真话,方圆十里都能听见回响。政府可以封服务器,但他们封不完空气。”
林昭笑了。他想起祖父手札里那句:“人心从来不是直线。”可正是这些曲折、断裂、重叠的声音,才构成了真实的脉络。
倒计时六十八小时四十二分,见证人数突破一亿。
全息影像骤然稳定,覆盖整个庭院的巨幕缓缓展开,文字逐行浮现:
>【净史工程终极档案?第一卷:起源】
>时间:1943年冬
>地点:重庆北碚中央研究院秘密会议
>代号:“清源计划”启动
>目标:构建“可控历史认知体系”,防止“思想混乱引发社会崩溃”
>核心理论:人类集体记忆具有可塑性,可通过语言、仪式、重复训练进行定向重塑
>首批实验:对三百名战地记者实施“选择性遗忘诱导”,抹除其关于长沙会战惨败的真实报道
林昭读到这里,胸口发闷。那些曾被歌颂为“鼓舞民心”的捷报,竟是用沉默换来的谎言。
继续下拉,档案转入建国初期:
>1951年,“清源计划”升级为“净史工程”。设立十二个区域执行组,代号甲至辛(后补壬、癸、子、丑)。
>关键技术突破:发现特定声波频率可触发大脑海马体的记忆抑制反应,配合药物与心理暗示,实现“自愿性否认”。
>案例记录:某历史学者在三次听审后主动承认“从未见过相关文献”,并写下检讨书,称自己“受资产阶级史观毒害”。
林昭忽然怔住。
这个名字……他认得。
是他的硕士导师,那位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历史必须服务于现实”的老教授。三年前去世时,媒体称其“忠诚的史学卫士”。可在这份档案里,他被列为“净化成功典范”。
他翻到附件,一张泛黄的照片弹出:昏暗房间内,老人跪在地上,双手抱头,额角渗血,耳边架着一台铜制扩音器。录音文字显示,反复播放的是他自己年轻时讲课的声音:“历史不是个人情绪的宣泄……必须统一口径……”
林昭猛地合上屏幕。
他终于明白,为什么导师晚年总在梦中惊醒,喃喃自语:“我不该改的……那页明明写着阵亡名单……”
倒计时六十三小时十一分,第二卷解锁:
>【净史工程?执行机制】
>一级控制:官方档案篡改、教科书修订、媒体审查
>二级控制:家庭内部规训(“别问这些”)、学校教育中的隐性引导(“这个话题不适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