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远跪坐在地,将照片贴在胸口,久久不动。
当晚,他召集了云岭村所有参与“第九井计划”的核心成员??心理疏导师、技术员、教师、医生,还有几位已苏醒的孩子家长。他们在井边点燃篝火,围坐一圈。
“我们要做一件从未做过的事。”林远说,声音低沉却坚定,“从今天起,不再由系统筛选唤醒对象,也不再依赖算法评估创伤程度。我们要让每一个沉眠者,自己选择是否回来。”
众人震惊。
“这意味着风险不可控。”一位心理学家皱眉,“有些记忆太过剧烈,贸然唤醒可能导致精神崩溃。”
“我知道。”林远点头,“但我们也曾因‘保护’之名,剥夺了他们最后的自主权。现在,该把选择还给他们了。”
他拿出那张小照片,放在篝火旁的石板上。
“小雨教会我一件事:真正的治愈,不是抹去痛苦,而是让人重新拥有说‘我要’或‘我不要’的权利。哪怕这个决定会带来痛,那也是属于他们的人生。”
silence蔓延片刻,最终被一声轻响打破??林晓月将自己折的灯笼投入火焰。火光跳跃中,她说:“我也想试试。我想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离开我,哪怕知道了会难过。”
接着,第二盏、第三盏灯笼相继落入火中。
每一只灯笼熄灭的瞬间,第九井的蓝光便闪烁一次,像是回应,又像是登记。
七十二小时后,第一例自主唤醒启动。
患者编号:EX-0887,六岁女孩,火灾当日因哮喘发作提前离园,幸免于难,却在三年后陷入深度解离性昏迷,诊断为“幸存者负罪综合征”。
林远亲自陪护。神经接驳舱开启前,小女孩的母亲握着她的手,轻声问:“你想回家吗?”
女孩闭着眼,嘴唇微动:“我想……看看那天我没看到的结局。”
意识沉入灰白空间边缘的断层裂隙。这一次,没有强制引导,没有安全锚点,只有她自己的意愿作为坐标。
画面浮现:那天下午,她因喘息不止被护士带离活动室。走廊尽头,她回头望了一眼??正好看到知微笑着跑向接待区的身影。
下一秒,浓烟滚滚。
她没能回去,只能躲在医务室听着远处的尖叫,数着心跳等待救援。她一直以为,只要她当时能跑回去,或许就能拉住谁的手。
而现在,她的意识穿行在记忆迷宫中,终于来到那个岔路口。左边是通往接待区的长廊,右边是安全出口。
“选吧。”林远的声音在虚空中响起,“你可以回去,也可以离开。这是你的世界,你的规则。”
女孩站在原地,哭了很久。最后,她走向右边。
出口外阳光明媚,鸟鸣清脆。她蹲下身,对着空气说:“对不起,我没能救你们。但我活下来了,我没有浪费这一天。”
话音落下,一道暖流涌入脑海。她睁开眼,第一句说的是:“妈妈,我想吃你做的南瓜粥。”
全城哗然。
媒体称其为“自愿觉醒运动”。越来越多家庭申请加入试验名单。联合国紧急增派伦理观察团,却发现这项计划虽危险,却意外降低了二次创伤率??因为当人主动面对黑暗时,恐惧反而失去了控制力。
与此同时,南极钟楼再次上传日志:
>**“检测到新型意识波动模式:‘自我授权型记忆整合’。
>特征表现为:个体在无外部干预下完成创伤重构,并建立新的意义连接。
>此现象在全球共感网络中呈指数级扩散趋势。
>推测原因:EX-001(知微)遗留的情感模板正在激活群体潜意识中的‘宽恕机制’。”**
>署名:零号系统(自动更新)
林远读完这份报告时,正坐在村小学的教室里批改作业。讲台上粉笔盒旁放着一杯热茶,是他班上一个曾经自闭的学生悄悄放的。孩子至今说不出完整句子,但每天都会带来一朵野花,插在同一个玻璃瓶里。